- 梁双川;韩北;龚秋明;刘东鑫;张宏伟;秦善良;曾煜;
目前TBM与盾构机的单滚刀推力在工程上一般通过总推力除以滚刀数量计算其平均值来表示,此方法无法反映不同安装位置滚刀受力差异,也没有考虑到盾壳摩擦力、后配套拉力等因素对单滚刀推力的影响。为了准确测量滚刀的三向载荷,在穗莞深城际宝前区间采用的双模盾构机上搭载了课题组研发的滚刀载荷监测系统,系统实时采集了滚刀沿掌子面转动的滚刀载荷,并连续监测了超过50环的盾构掘进滚刀载荷,通过计算不同监测位置的滚刀载荷,验证了滚刀载荷监测系统的各项功能。结合掌子面素描,发现掌子面存在的节理及掉块等现象在实时滚刀载荷中有显著反映,滚刀经过节理区域时,正向力显著降低至50 k N以下。通过不同岩体条件下滚刀实测载荷与计算载荷的对比,验证了滚刀载荷监测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系统监测结果可为滚刀与刀盘设计、掌子面岩体条件识别等提供依据。
2025年08期 v.43;No.275 1-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袁楷轩;赵亮天;吴含;张启革;
基于深圳市某在建TBM隧道地质施工条件进行数值模拟,以评价TBM在断裂破碎带内掘进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原生风险,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及施工监测结果评价地面注浆预加固措施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在未采取预加固措施时,断裂带区间内围岩对隧道施工的力学响应显著,表现出较大的底板隆起和拱顶沉降特征。断裂带与周边微风化花岗岩的界面处可见显著的应力集中分布和较大变形,认为断裂带与完整岩体间的岩性突变界面为掘进施工中的典型薄弱面。预加固后,隧洞围岩区域整体变形显著降低,与实际施工观测所得结果一致。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地面注浆加固区域的隧洞涌水量较其他区段显著降低,验证了该加固措施对断裂带内围岩的止水、加固效果良好,在该类工况下适应性较强。
2025年08期 v.43;No.275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成涛;王贵秋;宋战平;李禄豪;孙泽;鲁洁;
针对大断面隧道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各机械作业空间与传统钻爆法施工安全步距不匹配的问题,以安全步距控制因素为依据,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断面隧道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安全步距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步距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围岩等级、支护结构和机械配套方案是确定大断面隧道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安全步距的关键因素。2)应用该方法初步确定依托工程在Ⅳ级围岩条件下的安全步距为240 m。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依托工程围岩最大变形为8.4mm,变形可控;初支最大应力为10.2 MPa,锚杆最大拉力为35.6 kN,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大于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安全。4)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拱顶沉降稳定于8 mm,拱腰收敛稳定于9 mm,验证了该步距的安全性。5)240 m安全步距可用于Ⅰ~Ⅲ级围岩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对大断面隧道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安全步距进行研究为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275 18-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恢荣;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密度的提升,盾构隧道小净距下穿既有车站并切削含主筋围护桩的工程日益增多,其变形控制与施工安全对保障地铁运营至关重要。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石鼓站—留仙洞站区间下穿5号线留仙洞站项目,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施工切削既有车站围护桩对车站结构的影响。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包括双线盾构隧道、既有车站结构及周围地层的三维模型,重点评估了盾构掘进过程中围护桩切削效应、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特征及地层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盾构切削对既有车站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较小,车站变形满足安全要求;通过精确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刀具选择及注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地层变形,确保既有车站结构安全。此外,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切削区段的地质勘察、参数控制及实时监测等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275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树森;宁方端;漆伟强;王听听;魏玉超;
在大跨度钻爆法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往往面临地质条件复杂、监测难度大以及变形控制要求高等一系列挑战。以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陆域段工程施工为背景,首先分析了在断裂带地层区域开挖浅埋大跨度隧道所面临的高风险性与监测难度,提出了基于围岩等级和开挖顺序的监测布设原则;其次将拱顶沉降、净空收敛和地表沉降等关键数据作为必测项,同时将断裂带区域的监测参数视为选测项,明确了隧道的监测布置断面;最后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隧道开挖全过程中主要断面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表现为先行导洞开挖后变形急剧增加,而在隧道断面完全开挖后变形趋于稳定;2)在后行导洞开挖及中间岩柱拆除阶段,局部围岩应力释放导致地表沉降发生显著变化。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浅埋大跨度隧道工程的断面监测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与指导。
2025年08期 v.43;No.275 36-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刚;孙泽;
针对填海抛石层、动水区淤泥质复合地层及基坑空间受限等复杂地质条件,研究了DJP(潜孔冲击高压旋喷与旋扩工法组合)复合管桩施工工艺,并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揭示了其荷载传递机理和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JP工艺可一次性完成填石层与风化岩层成孔成桩,通过水泥土外桩与预制管桩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嵌岩定位精度及水泥土在动水区的固结稳定性,同步增强了桩基抗水平承载力与防腐性能。研发的“水泥土复合管桩工法+地表超长送桩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及六方头快速连接机构,实现了送桩器节段2 min内快速组装,突破了28 m超深送桩技术限制,有效规避了基坑开挖风险。芯桩(PHC管桩)承担主要竖向荷载(顶部占比66%),水泥土外桩通过侧摩阻力将荷载传递至桩周土体,形成“芯桩→水泥土→地层”3级传力路径,充分发挥摩擦桩特性,整体承载力提升了30%~40%。现场施工验证表明,管桩植入同心度偏差≤50 mm、垂直度偏差≤0.3%,关键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技术可行性显著。研究成果不仅攻克了复杂地层预制桩施工的技术难题,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参考,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v.43;No.275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何俊;
针对V级围岩条件下单洞4车道(双洞8车道)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存在的机械作业空间受限与施工步距矛盾问题,提出了基于机械化施工适配性的工艺优化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监测分析发现,传统工法导坑长度不足导致大型设备(如挖掘机、拱架安装台车)操作空间欠缺,是制约施工效率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创新性地建立了以机械最小转弯半径为控制参数的导坑长度准则,并提出了“延长导坑长度至25 m+非对称开挖侧导坑+动态调整主洞中导坑台阶间距”的改进工艺。以某双向8车道隧道(最大净宽为18.762 m,最大净高为11.542 m,V级千枚岩)为工程载体,采用Midas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的施工方案,拱顶沉降值降幅为24.6%,边墙收敛位移降幅为26.3%,支护结构内力重分布效应可控(轴力波动<6%,弯矩峰值降低了24.3%),方便了大型机械化施工设备施工。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案能显著提升施工稳定性,同时缩短了循环进尺时间,降低了施工成本。相关研究结论为类似大跨度断面双侧壁导坑施工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275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聂彦冲;周明文;祝敏刚;段平;王以姣;
为了提高对基坑顶部变形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变分模态分解(VMD)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基坑顶部变形预测模型。以广州某基坑的变形监测数据为例,首先利用SSA优化VMD的控制参数,减少噪声成分的干扰,将基坑顶部变形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不同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并根据不同频率特征,将分解结果划分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项;采用多项式拟合方法对趋势项进行预测,利用LSTM结合自注意力机制对季节项和随机项进行建模,通过叠加各分项的预测结果获得基坑顶部变形预测值。研究结果表明:当输入步长为3时,SSA-VMD-LSTM模型的均方误差(MSE)为0.48,决定系数(R~2)为0.971,相较于未分解的原始序列模型,MSE降低了0.99,验证了改进模型在预测精度方面的显著提升。该研究成果为类似基坑顶部变形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2025年08期 v.43;No.275 63-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黄德星;
地铁盾构下穿房屋时,对地表沉降控制要求较高。以厦门地铁6号线潘官区间下穿房屋段为工程背景,设计了3种不同地层的同步注浆配合比,利用朗肯土压力理论和Terzaghi松动土压力理论计算了注浆压力,并采用同步注浆、二次注浆、三次注浆以及四次深孔注浆的施工工艺,通过探地雷达扫描结合同步注浆取芯验证了注浆效果,同时监测了地表以及房屋沉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层的适配配合比能发挥浆液的最佳性能;注浆压力计算需依据覆土厚度选择合适理论;多次注浆工艺结合验证方法能有效控制管片渗漏水以及地面沉降,使地表沉降最大值为7.10 mm,房屋沉降最大值为7.87 mm,均在控制值范围内。相关研究成果为类似盾构下穿房屋项目提供了借鉴。
2025年08期 v.43;No.275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澍;
为提高基坑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结合随机过程和IE-UM(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基坑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高斯随机过程模拟风险指标的变化特征,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减少主观性对评估的影响。以广州市南沙至珠海城际铁路十三涌站基坑工程为案例,建立了包括自然因素、设计因素与施工因素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蒙特卡洛模拟与互相关分析等技术,评估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施工因素对整体风险影响最大,工程整体处于中度至高度风险等级之间。该研究为类似深大基坑工程的风险识别与安全管理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支持和实用工具。
2025年08期 v.43;No.275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金大伟;孙明权;付世荣;周传岳;郭紫柔;
在“双碳”战略与基础设施绿色转型驱动下,为解决卵石土地层盾构掘进中刀具损耗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实现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优化,以杭州市富阳区秦望隧道过江段大直径盾构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分析含卵石土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掘进项目数据,结合文献查阅、现场调研访谈,运用数据预处理、KNN算法、随机森林算法等技术,建立了适用于含卵石土地层的地质分级方法,构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的经济指标库,该成果可补充完善现行盾构计价体系,为同类工程经济分析与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275 87-9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烈洲;
为解决隧道爆破施工中电子雷管延时计算不准确的难题,针对不同炮孔类型,综合考虑岩石的叠加破碎效应和相邻振动波的叠加抵消减振效应,提出了电子雷管合理延时计算方法。通过开展IV级围岩隧道2 m进尺电子雷管不同延时条件下掏槽孔爆破减振试验,分析了不同延时条件下的爆破减振效果。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延时条件下的电子雷管爆破振速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掏槽孔延时为2 ms和3 ms时,由于设置的实际延时远小于计算延时4.69 ms,导致掏槽孔爆破引起的振速近似于数个炮孔同时起爆,爆破峰值振速较大,减振效果较差;当掏槽孔延时为5 ms时,其值略大于4.69 ms,通过相邻炮孔的协同作用,既产生了岩石叠加破碎效应,又形成了振动波抵消机制,峰值振速较小,减振效果较好。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拟合方法,建立了不同延时条件下电子雷管爆破振速预测公式。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和借鉴。
2025年08期 v.43;No.275 94-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元庆;曹雷年;周晓湘;王劲松;
高内气压对硐库围岩安全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以具体工程为依托,利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探讨开挖施工以及储气压力对围岩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的显著影响,获得相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内衬硐库的失效模式与埋深密切相关,上覆岩体的整体破坏是失效模式之一;在埋深范围内,存在非稳定区,安全埋深应处于非稳定区之下;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大,硐室围岩塑性区范围明显降低;当侧压力系数为1.0时,硐库围岩的最大压应力和塑性区出现在拱顶部位,建议在施工中加强该部位的应力和变形监测;根据不同埋深和围压下硐库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确立合理的储气压力为10.5~15.5 MPa,设计埋深为140 m。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压缩空气储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借鉴。
2025年08期 v.43;No.27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姜长飞;袁园;
高内压作用下硐库的安全埋深是影响硐库和上覆围岩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地下水和高气压的作用下,地下硐库上覆岩体可能发生上浮现象。因此内衬硐库选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硐库的上覆岩体的安全埋深,以确保在低水位高气压下地下硐库有足够的抗浮力。为探究隧道式储气硐库地下水位对岩体整体抗浮能力的影响,针对锥体模型,重新建立了考虑岩体自身强度的稳定性评估方法。利用力多边形矢量闭合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隧道式储气硐库的可以考虑滑裂面上岩体强度的锥体模型,推导了不同地下水位下隧道式储气硐库安全埋深计算方法。安全埋深主要受地下水位、岩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岩体自身强度在抵抗上抬力时起着重要作用。该储气硐库安全埋深计算方法量化了地下水位和高气压对上覆岩体抗浮力的影响,所提方法具有严格的力学推导过程,为实际工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2025年08期 v.43;No.275 111-11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大兵;张清山;冉斌;周苏华;
以深圳市历史崩塌灾害数据为基础,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系密度、道路密度、距断层距离和岩性作为评价指标,随机抽取7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剩余30%的数据作为验证集,分别基于频率比模型(FR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SVM模型)和二者的组合模型(FR-SVM组合模型)对深圳市崩塌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了核函数选择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对SVM模型和FR-SVM组合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圳市崩塌灾害高度易发区和较高度易发区集中分布在梧桐山山脉周围及横岗—罗湖、温塘—观澜一带;2)ROC曲线和灾害分布验证表明,FR-SVM组合模型相对于FR和SVM单模型而言精度更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3)SVM模型和FR-SVM组合模型中,采用Rbf核函数及归一化数据预处理方法的模型准确率更高;4)深圳市的不稳定斜坡中65%分布在崩塌灾害的中度易发区及以上分区,福田区及龙岗区危险性较高。易发性分区结果可为深圳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规划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275 119-12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胡群芳;苏展;刘宸硕;黄磊;臧鹏;
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动,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不断加快,针对综合管廊内供水管道的力学性能研究迫切且必要。综合管廊环境下的聚乙烯管道失效模式与传统的埋地聚乙烯管道失效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在综合管廊环境中,廊体结构能够有效承担第三方施工荷载并通过能量耗散机制传递至管道,这使得第三方施工不再是聚乙烯管道破坏的主要原因,综合管廊空间限制导致的支座施工误差成为了影响聚乙烯管道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支座位移加载的方式,研究了热熔接口聚乙烯供水管道在不同支座位移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并以材料屈服作为失效准则,评估了管道的抗支座位移能力。该研究成果为城市综合管廊中聚乙烯供水管道的选用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管径选择和支座布置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v.43;No.275 178-18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唐磊;程小文;芮文武;张锦森;
简要评述了我国城市在推进合流制系统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问题和困境,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合流制系统改造原则和思路,系统梳理了雨污分流改造的主要方式及其优势和弊端,概括总结了城区、片区、地块3个不同尺度下雨污分流改造的模式和规划设计要点,可为我国城市科学编制雨污分流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包括:城区尺度雨污分流改造的关键是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城市合流管网改造实施方案,明确总体和阶段改造目标、年度实施计划及改造任务;片区尺度雨污分流改造的关键是做好市政和地块管线的统筹衔接和混错接点的改造,确保各阶段、各局部改造既符合远期改造方案又能有效发挥工程效益;地块尺度雨污分流改造的关键是建设彻底的雨污分流系统并因地制宜实施源头海绵设施建设。
2025年08期 v.43;No.275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钱雯婷;周苗苗;金洛楠;熊婧慧;
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城镇污水管网逐渐老化、恶化等问题,浙江省启动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行动,全面开展污水管网隐患排查,但隐患排查检测成果目前主要以文字报告等静态形式存储,无法满足污水管网动态更新的要求。为突破静态数据管理瓶颈,以浙江省某市域范围内高铁新城片区作为试点片区,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污水管网更新改造管理系统平台。平台通过对各地污水管网排查数据调度表进行结构化导入,实现全省污水管网排查进展“一屏管”;通过对隐患排查成果数据统一入库管理,实现隐患问题“一屏显”;通过跟踪隐患整改进程,实现处置闭环“一屏督”。从而强化污水管网动态监管,并对以数字化平台推动污水管网智能化和常态化监管提出了工作展望。
2025年08期 v.43;No.275 193-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兰荣一;蒋姗;
为评估城市供水管网在地震次生火灾场景下的服务功能与消防保障能力,建立了城市尺度的考虑区域次生火灾风险差异性的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模型。给出了依据火灾危险性的城市区域划分标准与区域次生火灾概率计算方法,依托区域次生火灾概率与地震次生火灾回归分析模型生成地震次生火灾场景,基于WNTR对叠加额外消防流量的带漏供水管网进行水力计算,得到管网消防与服务可靠性指标。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地震下,管网破坏与地震次生火灾对管网服务可靠性影响程度接近,二者同时作用时较仅考虑管网破坏管网服务可靠性额外降低25.3%;管网破坏导致管网消防可靠性下降约26.6%。
2025年08期 v.43;No.275 202-21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鹏程;王勇奇;周晓亚;刘志强;
以UPVC管材为研究对象,探讨定值温度下循环次数对该管材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开展20~40℃、20~60℃、20~80℃、20~100℃4种温度区间和不同循环次数下的UPVC管材强度试验,对试样屈服强度、断裂应变、弹性模量等参数进行分析,得到UPVC管材各类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定值温度循环作用下,随着循环次数增加,UPVC管材的屈服强度逐渐降低,断裂应变和弹性模量也逐渐减小;在指定温度区间下,UPVC管材的真实应力-应变关系受到循环次数的影响,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最大真实应力和断裂时刻的真实应变逐渐减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应力和应变参数逐渐减小,说明UPVC管材的强度和硬度以及塑性和韧性均逐渐降低。
2025年08期 v.43;No.275 21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挺;徐振军;贾相财;杨明宇;刘庆晨;宋磊;
在我国,随着污水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既有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工作面临着工艺调整与结构适配的双重挑战。在结构改造方面,对原钢筋混凝土池壁加固成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案。结合实际案例,针对利旧池壁的加固展开了多方案比选,在充分考虑结构受力、施工难度、成本等因素后,最终确定扶壁柱和冠梁加固的方案;通过研究扶壁柱的布置方式,建立多模型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优的布置间距及截面形式;对于现状池壁的堵漏及结构补强,同样经过方案比选,采用增设梯形腋角的方式。经工程实践验证,该改造方案不仅能节省土建成本,还提高了改造后池体的结构安全性,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275 218-22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